關於

關於SDGs中臺

中臺科技大學位於臺中市北屯區,其地理位置位處中部地區核心,亦是連接臺中市鄰近偏遠區域之交通要道,具備山線、海線交通要道之重要地位。創校以來秉持技術專業、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培育大健康產業優質人才,以健康產業相關專業深耕中台灣。

為落實永續發展目標,善盡社會責任,以在地連結、永續發展為核心,以大健康產業相關之SDGs議題為範疇,盤點校內資源及在地需求,建構大健康產業「在地X永續」USR Hub,擘劃以健康產業為基礎且滿足在地需求的USR計畫,帶動地區的繁榮與發展,透過主動積極連結區域學校資源,協助城鄉教育發展,讓大學能夠對於在地區域有更多的貢獻與照顧,促進在地產學人才培育、就業、創新城鄉、產業及文化發展。

計畫目標

本校基於知識創造與傳播之職責,紮根在地連結永續,與教職員工、學生、校友、社區及其他利害關係團體共同合作,提供實踐SDGs機會,規劃「在地X永續」USR發展藍圖,藉此重新定位教育和學習,強化個人實踐永續發展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並透過參與永續發展相關計畫及活動,具體實踐永續發展目標。

USR HUB 總計畫

USR-HUB總計畫
SDGs網站 . ISSUE報 . SDGs關鍵字 . 培力活動

架構SDGs網站

架構SDGs網站,除藉此呈現本校SDGs內涵及活動宣導,並輔以線上數位策展(3次)、設置影片專區,據以展現本校實踐SDGs之成果。

中臺ISSUE報

定期發行「中臺ISSUE報」,111-112學年度共計發行7期,各期主題:第9期「海洋什麼塑?」;第10期「綠色金融」;第11期「淨零2050 永續前行」;第12期「DEI多元共融」;第13期「AI Talks!」;第14期「SDGs 17核心目標 169具體目標」;第15期「SDGs+SEL=?用同理心思考大未來」。

SDGs關鍵字

參照SDGs 17項核心目標之169具體目標與建議策略,規劃相對應之關鍵字,以利本校教師及職員工針對課程與活動進行對應之SDGs目標標註。

培力活動

  1. 辦理「中臺永續力—課程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講座,邀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葉冠宏專案副理蒞校解說SDGs內涵及操作方式,並分享實務經驗。
  2. 辦理「共同培力活動:設計×思考培力工作坊」,透過專業師資團隊蒞校規劃設計思考活動,結合USR計畫帶領團隊以設計思考模式進行創新思維訓練,有效提升實踐USR相關知能。
  3. 配合本校「教學實踐研究實作工作坊」活動,邀請暨南國際大學楊智其助理教授進行「USR大學社會責任」講座分享,鼓勵教師規劃SDGs融入社會參與式課程、發展USR教學實踐及學術研究計畫。
  4. 辦理「USR講座:社會影響力評估」,邀請逢甲大學汪浩院長與愛蔓延社會企業張純菁經理蒞校解說社會影響力評估概念與方法,並分享運用社會影響力評估工具檢視實務案例成效所產生的影響力與社會價值,提升本校教師有效評估教學與學術研究對社會產生的變化。

中臺永續力—課程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講座

設計×思考培力工作坊

教學實踐研究實作工作坊
USR大學社會責任

社會影響力評估講座

USR計畫

文資蘊生
永續文化資源與創新人才培育

主持人-張桓忠

計畫目標

本計畫之執行重點在連結地方文化與人才培育,以「精進課程」、「場域實踐」、「永續發展」為計畫定位,實踐文化永續,並呼應聯合國SDGs「永續城鄉」、「優化學習」、「強化全球夥伴關係」三項目標。

(一)精進課程:厚植「文化‧北屯學」基礎,精進「文化創生」學程

  1. 厚植「文化‧北屯學」基礎。
  2. 精進「文化創生」學程:透過PDCA程序,解構、再構學程架構與內容,配合學校學生之特色,以完善「文化創生學程」,培育在地文化人才。

(二)場域實踐:培育社群文化人才,實踐文化札根

  1. 建立「學校‧社群‧跨域」文化資源共學社群:透過共學社群,建立與地方社群的機制,培育地方社群人力。
  2. 協力臺中文化資源主題之校本課程:根據教育部108課綱標準,協力在地中小學建立校本課程以文化扎根。

(三)永續發展:建構本校藝文中心為文化永續發展基地永續在地文化資源

  1. 參與地方活化資產議題,達活化資產之目的,使城市發展與文化資源保存運用雙軌共贏之目的。
  2. 建制本案智財權辦法,建立永續發展機制。
  3. 建構本校藝文中心為基地,成為在地文化接軌世界之永續點。

計畫成果/亮點

五大場域實踐

  1. 樂音奏響古蹟:透過國台交管絃四重奏介紹「舊社詔安堂」重現閩南和客家建築風格其右外護龍的菸樓文化資產建築。
  2. 導入虛擬實境介紹「賴氏宗祠五美堂」:臺中北屯賴家自賴雲從至北屯發展以來,賴家與北屯發展密切關聯的歷史帶來許多文化面貌。
  3. 編寫《水流觀音-護土佑民顯聖傳奇》保存文化資產:出版「水流觀音˙護土佑民顯聖傳奇」書籍詳細記錄寺內「水流觀音」神像修復與松竹寺緣起關係。
  4. 復甦臺中舊市區文化:以「萬春宮」為核心結合臺中市中區公所,以漢人一條街命名延伸周遭商家達成聯通中區文化。
  5. 重塑「浩天宮」歷史:透過「文化浩天‧默潮兩岸」學術研討會,探討寺廟與地方的文化資產的價值。

文創商品

將計畫執行成果,製成文創商品,多元行銷場域文化資產。

媒合產學計晝

與松竹寺、臺灣媽祖文化協會、舊社社區發展協會等組織簽訂合作,共同促成永續正面循環發展,推進文化事務及跨業合作。

爭取公部門資源

跨域與國立臺交交響樂團簽訂合作,將臺灣傳統民謠以大提琴、小提琴等方式演繹,取得「探訪臺灣媽祖與音樂文化之旅」企劃書,以樂音奏響文化古蹟。

文創商品
「文化浩天‧默潮兩岸」學術研討會
松竹寺-水流觀音
中臺科技大學‧舊社社區發展協會
產學合作簽約
中臺科技大學‧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產學合作簽約
USR文資蘊生計畫永續基地

USR-HUB

Project A

銀享樂活 銀向幸福

主持人-蔡英美

計畫目標

本「銀享樂活、銀向幸福」計畫聚焦實踐社會責任議題為「全民健康教育」(對應SDGs目標:健康與福祉),透過辦理健康促進活動、營養飲食管理及社區青銀共好等活動,具體落實永續發展。本計畫目標設定為「太平區健康生活圈」,透過居家環境安全檢測、全方位健康促進、長期照護三面向,促進在地民眾現在與未來健康的生活。對於樂齡銀髮族,從需求評估導入健康促進相關課程,發展健康促進相關活動與方案;對於青壯少年族,加強健康議題的教育,藉由規劃長者健康課程培育健康促進專業人員、培訓學校與社區志工,以銀髮健身俱樂部、社區關懷C據點,共同推動社區青銀共好健康營造。

計畫成果/亮點

執行效益

  1. 協助發展「社區關懷C據點」,每週辦理中臺延緩失能失智課程模組(方塊踏步平衡訓練、彈力帶肌力訓練、假牙裝置與清潔、手杖製作與牙科參訪、自立資源安全移位、失智據點一般評估消防安全檢查、有氧教學等),平均每次計30人次參與。
  2. 成立宜佳里太鼓隊,計有23位銀髮里民加入,藉由搭配太鼓運動訓練平衡感,預防及降低帕金森氏症問題。
  3. 進行銀髮友善環境評估,師生團隊關懷訪視10戶12位獨居老人,協助環境安全評估、安裝住警器及居家健康體能活動教學。
  4. 辦理「營養餐食設計」、「肉質軟化實作」課程,本校彭田老師帶領畢業校友及在學學生進入社區進行教學與服務,讓長者吃得健康,延緩失能失智風險,計40人次參與。
  5. 辦理4場健康學習服務活動,本校師生共120人分別到訪南投九九峰、南投中興興村、大理食樂好事及福氣協會,進行趣味活動、陪伴服務與參訪學習,培養青銀共學活動設計能力,有效實踐在地人才培育。
  6. 成立惜食餸暖聯盟,邀集15個單位提供與捐贈即將報銷之糧食物資至社區關懷C據點,由師生團隊搭配宜佳里辦公室,進行再製造與加工,完善利用並賦予更具意義之愛心價值。
  7. 協辦社區機構單位活動2場(謙和賀日照中心愛心義剪活動、宜佳里志工參訪南投田家樂發展協會),本校40位學生與長輩互動交流、活絡老化學習,推動社區青銀共好健康營造。
  8. 進行身體組成分析檢測,由專業護理師協助說明,幫助學員了解身體健康狀況,完成檢測學員共36員。

計畫衍生亮點成果案例

透過成立「宜佳里太鼓隊」,以運動、活動改善動作狀況,推廣社區健康促進學習與平衡運動訓練。由本校蔡英美老師帶領太鼓隊於9月宜佳中秋晚會展現活絡老化成效,計23位社區長者參與太鼓表演。樂齡銀髮族藉由探索學習、延伸生活觸角,創造持續運動訓練之執行力,強化體能與肌力,再創人生可能性,展現健康樂活與自我價值之「巔峰」。此外,計畫團隊帶領青壯少年族計40人次透過「營養餐食設計」課程及2場協辦活動(謙和賀日照中心愛心義剪活動、宜佳里志工參訪南投田家樂發展協會),與長輩互動理解、學習包容與合作交流,有效推動跨域青銀雙贏共好之社會價值,永續發展「太平區健康生活圈」。

中臺延緩失能失智模組課程:彈力帶肌力訓練
宜佳中秋晚會太鼓隊表演
獨居老人關懷訪視
營養餐食設計課程
惜食餸暖聯盟
謙和賀日照中心義剪活動
Project B

翻轉四季
生果惜食的永續循環經濟

主持人-郭炯村、劉伯康、游隆宏

計畫目標

食物是整個地球的珍貴資源,惜食就是珍惜食物。現今自然天候因素帶來相當大的不確定影響,除嚴重影響產品價格與農家收益,更囿於水果品質及產品易腐性,生產過剩的水果多數淪為飼料原料甚至難逃耕除命運。因此,本計畫聚焦「SDG 2:零飢餓」、「SDG 12:負責任的消費及生產」,與臺中市山線社區大學、臺中市後驛社區大學、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及臺中市立東勢工業高級中等學校合作,針對實踐場域「東勢上城社區」及「南區南和社區」水果損耗進行盤點、分析及再利用,依據水果盛產的季節及水果特性,讓浪費的水果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並進行產品研發與創作,藉此開展四季的永續循環及建構產地惜食模式。此外,本計畫以「永續飲食」為主題,結合課程帶領學生進入場域,參與社區實作,擔任惜食永續循環推動者,促進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行動及未來生涯發展、就業之連結。

計畫成果/亮點

執行效益

建構實踐場域惜食永續觀念

進入實踐場域「東勢上城社區」、「東勢高工」及「南區南和社區」,傳達惜食永續之概念與精神,蒐集實踐場域四季水果之剩果,轉化製作成可保存、可再製、可利用的資源(如果糖、果泥),解決產地過剩的水果剩食問題,減少食物浪費,藉由計畫團隊力量,增加場域惜食觀念並成為封存四季之減量實踐者,提升社區永續形象。

推動在地居民之永續循環

開設「創意與實作培訓班」,強化永續惜食理念及知能,教導社區青銀志工利用剩食水果剩食轉化成果糖與果泥等資源,加工製成創意糕點及伴手禮,翻轉創造四季水果永續保存之效益與價值,並透過志工推動及教導更多社區居民與志工,凝聚與建立社區居民永續惜食共識,推動社區永續循環及發展,達到社區共學之人才培力效果。

培育永續惜食之專業人才

本計畫搭配112學年度課程,開設「食品循環經濟之永續飲食」主題式課群,以永續惜食為主題,透過PBL課程帶領學生協辦學校與社區活動、製作特色糕餅,提供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獲得將理論轉化實務行動的寶貴經驗,實踐學生於校內社群所學所得,成為惜食創新之價值創造者。

計畫衍生亮點成果案例

本計畫掌握中秋節節慶特性,推出「山海聚中臺、千里共嬋娟」中秋月餅,由郭炯村老師帶領食品科技系冠軍烘培團隊、主題式課群學生,結合社區實作培訓班志工萃取水果剩食之資源,共同製作特色中秋月餅,總計製作4050個月餅,藉此關懷鄰近社區居民及本校僑外生,讓心意加成變得更有「新意」,打造秋季特色與亮點,加深社區及異國的情誼,體現多元文化的美麗,並以生果惜食的舉手之勞創造無窮希望。

實踐場域共識說明
東勢高工宣導永續惜食理念
創意與實作培訓班培訓
特色中秋月餅製作
製作特色伴手禮
協辦僑外生中秋迎新聯歡活動
Project C

崑山生活圈
在地生活永續發展

主持人-邱仕冠

計畫目標

本計畫名稱為「崑山生活圈—在地生活永續發展」,建構「崑山生活圈」,整合在地資源,利用各項增能培力課程,協助社區建構六級產業,發展綠色餐飲、土地永續,規劃特色遊程,藉由體驗活動認識在地農業特色,並協助社區研發各項農產品加工生產與食安技術,提升產業價值。
本計畫呼應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健康促進與食品安全」項目,相關場域之社會實踐議題符合SDGs 3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與SDGs 4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計畫成果/亮點

執行效益

崑山國小食農教育

利用課後照顧班時間規劃雙語自我介紹以及推動認識鄉土,向下扎根等活動。推動資訊素養及食農、食安教育,辦理學童使用平板APP製作繪本、食農教育、老年體驗活動。

社區六級產業

建立崑南社區品牌形象及包裝設計,協助蜂蜜禮盒包裝行銷、製作中秋禮盒等農產品加工研發與包裝行銷、規劃農遊體驗遊程。

銀髮族健康促進

協助社區精進銀髮族健康促進活動,進入三光社區進行高齡膳食食品品評。

大學學生端增能與精進

開設微學分及跨領域課程,提供學生跨領域學習及培力增能。如繪本電子APP增進數位能力;編輯採訪課程提升企劃力及敘事力;進行在地農產品如咖啡、苦瓜、白木耳等加工製品研發,精進專業能力。並延請相關專家與業師進行各項講座,如團隊動能培養學生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能力。

計畫衍生亮點成果案例

  1. 依據場域需求,結合不同學系專業量能進行社會服務工作。
  2. 社區經由相關活動的擾動,重新思考在地生活與永續發展的議題。
建立崑山社區形象企劃識別與包裝設計
食科系同學帶領食農教育活動
老照系同學帶領學童進行老年體驗活動
平板APP製作繪本成果發表
協助采蜂林生態園區製作
蜂蜜禮盒包裝行銷
食科系、老照系三光社區高齡膳食食品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