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關於SDGs中臺

中臺科技大學位於臺中市北屯區,其地理位置位處中部地區核心,亦是連接臺中市鄰近偏遠區域之交通要道,具備山線、海線交通要道之重要地位。創校以來秉持技術專業、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培育大健康產業優質人才,以健康產業相關專業深耕中台灣。

為落實永續發展目標,善盡社會責任,以在地連結、永續發展為核心,以大健康產業相關之SDGs議題為範疇,盤點校內資源及在地需求,建構大健康產業「在地X永續」USRHub,擘劃以健康產業為基礎且滿足在地需求的USR計畫,帶動地區的繁榮與發展,透過主動積極連結區域學校資源,協助城鄉教育發展,讓大學能夠對於在地區域有更多的貢獻與照顧,促進在地產學人才培育、就業、創新城鄉、產業及文化發展。

計畫目標

109年度本校申請通過「場域永續與人才培育-大坑后里食農與國高中小學食安食育的社會實踐計畫」、「文資蘊生-深耕文化資產與人才培育計畫」USR計畫,以及「健康密碼,體能存摺」、「原味再現,食力增進」、「數位翻轉山城-虛實整合網路行銷計畫」、「導盲犬之推廣及培訓輔助計畫」、「幼兒美感教育」等USR-Hub計畫,以建構深化SDGs優先事項及行動之基礎。

USR HUB 總計畫

Master Plan
USR-HUB總計畫
SDGs網站 . ISSUE報 . 跨界合作 . 工作坊

架構SDGs網站

架構SDGs網站,並辦理研習工作坊、與企業交流對話、策劃推廣活動及發行「中臺ISSUE報」,據以形塑SDGs的共同認知與理解,培養集體和個人SDGs實踐意識。

中臺ISSUE報

「中臺ISSUE報」第一期,除「啟航吧!中臺-大臺中交通任意門」專題報導之外,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及本校USRHub計畫內容;第二期規劃「臺中記驛-憶中臺」專題報導,配合COVID-19議題,提出後防疫時代、永續中臺,守護健康等系列報導;第三期「春日-復始更新」,以步道學和永續旅遊為主軸,提倡郊遊健行與環境共好,疫情中一同邁向新生活的具體作法;第四期「良辰吉食」提出在對的時間、吃對的食物的健康飲食觀念,結合減碳飲食的議題,為永續生活找方法。

山海聚中臺、千里共嬋娟

109年、110年秋季均辦理「山海聚中臺、千里共嬋娟」活動,邀本校食科系師生製作具臺中特色的中秋月餅,與里長合作關懷鄰近社區低收入戶家庭,善用資源應盡社會責任。

NOW&NEXT生活節

辦理「NOW&NEXT生活節」活動,規劃主題櫥窗開幕、生活市集、靜態展覽(線上+線下),並集結符合SDGs精神之在地優質攤商,傳達永續質感生活從心開始。

啟航吧!中臺USR

109年辦理「啟航吧!中臺USR」活動,配合捷運綠線開通、922路電巴轉乘至本校,宣導SDGs永續城市議題,與臺中市政府及四方電巴共襄盛舉。

SDGs教職員增能工作坊

辦理SDGs教職員增能工作坊,邀請優樂地永續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團隊進行個案分享,並以創新的永續桌遊工具帶領校內教職員工同仁體驗永續發展精神。

SDGs文史散策體驗

辦理企業交流與SDGs文史散策體驗,與校內教職員工前往拾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個案分享及交流體驗永續活動包裝。

USR計畫

場域永續與人才培育
大坑后里食農
與國高中小學食安食育的社會實踐

主持人-賴素媛

計畫目標

定位為課程精進/場域實踐,計畫場域分為課程精進基地(中臺科大)與場域實踐基地(大坑、后里青農組織/國高中小食農教育策略聯盟)。
以中臺科技大學相關系所中心,進行跨域課程設計,落實專業素養、學用合一、服務學習與人文關懷之精神。
場域實踐方面,除延續前期計畫,以學校所在之大坑地區為進行深化實踐場域,並擴散至新社、太平、后里等周邊地區。相關合作對象有國高中小學以及大坑、后里地區青農組織。 建立食材溯源、食品安全之觀念,並協助規畫體驗農業等觀光休閒旅遊活動,為場域農業注入新活水。
與太平、新社及后里青農組織共同討論建立共識,成立《食貨志》夥伴社群,針對在地青農與下一代舉辦各種培力課程,使《食貨志》、一日農夫體驗、青農自產自銷之通路等業務得以永續。

計畫成果/亮點

協助國高中小推動食農教育

以108課綱之「素養」核心,至台中市太平區太平國小以及北屯區軍功國小,透過食安宣導、暑期繪本營隊、繪本製作課程等食農教育活動,推廣食品科學與飲食文化素養,引導小學生思考如何友善土地。

推動長齡膳食與懷舊敘事

至社區關懷據點與長青學苑,進行飲食相關主題活動。利用懷舊敘事的方式,引導長者敘說「辦桌」主題的相關經驗,並繪製故事素材與製作電子繪本,作為後續至國高中小教學的題材,並教導長者吃的健康、在地樂活。

太平國小教師增能研習

太平國小教師群蒞臨本校,在本團隊食科系師生引導下,學習藉由動手做料理引導學生進行食育研習。

邀請高中職學生體驗食品化學分析課程

邀請慈明高中、明台高中的學生蒞臨本校食科系專業實驗室,體驗動手操作檢驗生活周遭食材,包含水果中有機酸含量、過氧化氫檢測等,了解食品與科學的密不可分。

以《食貨志》讓特色農產發光並編輯在地刊物

協助大坑、新社、太平與后里地區青農以《食貨志》模式,建立消費者對大坑、新社、太平與后里地區特色農產品之認識與體驗,進而達行銷宣傳之成效以開拓青農自產自銷之通路。

協助小農進用媒體、行銷宣傳耕作理念

製作「后里食貨志」Line@,協助后里青農聯誼會推廣在地食農與物產。另至后里地區協助拍攝紀錄片,記錄青農教導在地小學生農業種植技巧與認識農業、保護環境的過程。

規劃食農導購平台網頁「食在悠遊」

規劃建置導購平台「食在悠遊」網頁,內含農產品銷售情報、食農體驗遊程與食貨志相關食農報導,藉由此平台提升在地特色小農產品可見度,培育平台管理維護人才。

文資蘊生
深耕文化資產與人才培育計畫

主持人-張桓忠

計畫目標

以「文化永續」為主要議題,透過「文化資源」的發現、紀錄、建置與應用,形塑為在地認同的母體,喚起地方民眾的記憶,並醞釀社區自主實踐的能量,達到文化永續之目標。呼應本校深耕計畫,以深耕文化資源、培育在地創生人才為推動目標。

落實優化課程

開設連結在地文化的跨域課程,開設「文化創生學程」。

確保在地文化連結的優質教育

配合本校委託經營的公有館-臺灣民俗文物館,讓「地方知識」成為學校教學資源,得到有關且有效的學習成果。

建構「文化.北屯學」

保護在地的文化資源,進行地方學的詮釋,作為在地文化教育的張本。

培育在地人才

透過組織在地社區文化資源團體,培育在地人力為文化人才。

創造文化經濟永續環境的條件

透過「文化行旅」的輕旅行與行銷企劃、展演創造在地文化的價值,本計畫最後將舉行文化資產相關之國際學術研討會,向世界介紹本場域之在地文化。

計畫成果/亮點

將民俗文物館列入「協助社區發展、善盡社會責任」中,臺灣民俗文物館作為計畫實踐基地,因此規劃文物館作為建立本校實踐文化面向之大學社會責任據點,長期經營,結合在地社團,共構創生模式。
開設新在地文化資源屬性課程,並從跨域思考建構教學型態,以議題導向培養學生認識、詮釋、敘事在地文化,並以跨域實作翻轉教學型態。
開發傳統口味的香腸禮盒,並請行銷系師生進行產品行銷規劃,資管系師生建構電商平台,以臺灣民俗文物館為推動據點。
透過產學合作引導教師投入在地文化議題,目前累計四案(台中市大坑麗澤文化資產研究學會、台中市民俗文物協會、舊社發展協會、默潮洄瀾文創工作室)。
協助駐館藝術家傳承傳統文化,推動非物質文化資產課程:台中市美術教育學會-蘇智偉老師開課授業薪傳版畫,並於109年12月舉辦「民俗雙版藝展」;錄製民俗音樂家郭長松的民謠世界,並開設古箏、二胡、民俗音樂等課程;邀請林世恆老師教授民謠教唱、陶笛演奏等臺灣傳統民俗樂音課程;國臺交青年樂團「風和弦」以西方管弦樂詮釋臺灣民謠課程。
推動「民俗學苑」系列講座,邀請民俗心靈健康、傳統建築導覽等進行之系列講座課程,累計舉辦20場民俗文化與心靈療癒講座。
推動文化入學堂:結合教育部108課綱,協助崇德國中進行民俗文化教育,並編寫以北屯文化資產為主的教材。
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舉辦「2021國台交民俗四季樂音」系列活動,透過樂音讓重現臺灣百年音樂與歷史,引發聽眾熱烈回響。

USR-HUB

Project A

健康密碼 體能存摺

主持人-許秀貞、羅雪霞

計畫目標

本計畫擬實踐社會責任議題為「肥胖教育」,透過辦理健身運動、體態維護及健康飲食自主管理等活動,具體落實永續發展。
希冀將學校的醫護專業理論走入社區,培養民眾對健康飲食及營養知識的建立,帶動健康飲食課程、食農教育與體適能提升,以落實本校善盡社會公民責任,由參與學員立下典範模式,推廣至各社區。

計畫成果/亮點

培訓校園健走志工,成立「中臺不倒翁健走社」,推廣校園及社區健走杖運動。運用健走杖克服樂齡運動的生理障礙、推廣社區健康健走與體適能健身活動,辦理銀髮族戶外健走活動。
109年「健康密碼體能存摺」系列活動內容有健身運動、體態維護及健康飲食自主管理與運動諮詢等13場次,協同專家進入社區落實國民健康及推動疾病初級預防之永續發展。
推行健康飲食與自主管理,開設健康外食、多元健康、綠色飲食活動。 110年「生機盎然中臺嶺」演講及健行活動,與專業老師帶領師生認識中台嶺的生態與動、植物,體驗在地中臺嶺之美。

Project B

原味再現 實力增進

主持人-呂哲維

計畫目標

將原住民飲食文化融入課程、辦理活動,110年度以原生香料為主軸,透過實地的體驗各種原生香料的風味,強化學生對於原住民飲食特色的認知,並鼓勵學生以此進行服務學習、參與相關競賽。
與各技術型高中合作,將108課綱的原住民教育融入餐旅群專業課程,協助各高中職老師進行教學活動。
實地進入原住民部落,提供餐飲專業諮詢與技能輔導,並研發特色餐點,實地運用於部落的餐飲經營。

計畫成果/亮點

由校內師生組成原住民飲食文化推動小組,於校內舉辦4場次活動,參加人數達106人次,並由小組學生進入國小場域帶領原住民飲食教育活動,共計10個班級參與,師生達195人次,實踐學生於校內社群所學所得。
結合業界師資進入技術型高中餐旅群專業課程,協助將原住民教育融入餐旅專業課程,與5所技術型高中合作,舉辦14場次的教學活動,參與人數達400人次以上,使學生認識原住民特色香料的知識,並瞭解如何應用,以建構未來的運用能力。
109年度進入臺中谷關、臺南西拉雅部落、屏東高樹迦納埔部落進行實地的諮詢與輔導,透過實地場域的輔導與教學,有助於部落居民提升餐點製備的能力,並提升部落提供的餐點品質。110年度將持續協助臺南西拉雅部落、臺中達觀部落提升餐飲製備能力與餐飲服務品質。
本計畫主持人以原住民特色香料─馬告(馬奧)研發「臺灣原來很辣」之馬奧辣椒醬與馬奧小米酒醋泡椒,此款原住民特色拌手禮獲2020NICC荷蘭國際餐飲主廚挑戰賽金牌。

Project C

數位翻轉山城
虛實整合網路行銷計畫

主持人-邱仕冠

計畫目標

本計畫擬實踐之社會責任議題為SDGs中「在地關懷」及「產業鏈結與經濟永續」,以人文關懷與價值創新的角度,瞭解區域的人文發展特質,透過學校作為與地方整合溝通平台,帶動在地發展。
透過電商平台、數位行銷及食通信等方式,協助及輔導大坑、太平及新社等在地商圈店家及小農尋找消費者,帶動商圈消費力及小農產品銷售成長力。

計畫成果/亮點

計畫團隊教師成員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國企系FB2A學生分成七組與大坑週邊商家或在地小農進行訪談及協同實作,協助在地數位行銷之推廣。
開設3門電商人才培訓課程及7場講座創業暨數位行銷系列講座,帶領學生進行數網路行銷、電商微創之課程及實作培訓,共計開設3門培訓課程及7場講座。 舉辦7場講座實踐大學社會責任與鄰近學校葳格高中合作,將網路微型創業與行銷課程導入高中。
合作業者共計7家包括東東芋圓、麒麟峰温泉、弄瓦手工餅乾、啵比星球寵物樂園、阿亮香菇園、頭嵙山香菇、山水咖等。
本計畫合作之校外單位為:大坑商圈管理委員會、新社休閒休閒協會、福爾摩沙雲創基地等。

Project D

導盲犬
之推廣及培訓輔助計畫

主持人-林至德

計畫目標

目前台灣社會大眾對於導盲犬之定位及認知不足。相關單位在培訓導盲犬遭受到人力及物力的缺乏,以致數量不敷使用。
本計畫擬透過辦理生命教育、導盲犬寄養家庭推廣、照顧服務學習…等活動,有效推廣社會大眾對導盲犬之認識及招募寄養家庭。
未來可開設服務學習課程,挑選校內具備照護、醫事檢驗、食品衛生等專長之師生,至導盲犬協會進行健康照護及飲食起居之服務。

計畫成果/亮點

依規劃執行成立社團「黑皮寵物社」,初期成員75名,未來將藉由導盲犬推廣教育持續招募人員。
邀請導盲犬協會至本校進行推廣教育及實際體驗合計2場,另辦理導盲犬協會參訪活動1次,實際了解協會成立及運作的過程。
至北屯區建功國小進行推廣活動合計5場,經由他校活動增加本計畫教育向下扎根的深度及區域經營的廣度。透過多次辦理教育推廣活動與導盲犬協會形成良好的夥伴關係。
導盲犬推廣教育活動需要人力及物力的配合,未來將嘗試通識課程或服務學習課程結合校內資源進行相關推廣活動。另外持續由本計畫邀請導盲犬協會至鄰近國小進行推廣教育,形成區域特色。

Project E

幼兒美感教育

主持人-詹清全

計畫目標

與在地幼兒園及托嬰中心合作,結合在地政府機關、學校(師資及學生)、社區及地方團體等,設計具有在地特色且符合幼兒之美感活動,將社區及學校資源帶入幼兒園,進行美感扎根的活動,進而改善幼兒園學習環境。
邀請學者專家、社區達人、學生及幼兒園代表辦理座談,結合學校課程及社區達人進行大專種子藝術志工培訓以協助活動進行。預期能增加幼兒對美感生活與體驗活動,將活動課程轉化成可具體實踐的環境改造工程,讓美感與美感教育的素養融入幼兒生活中。

計畫成果/亮點

本計畫與兒教系教師社群及地方專家學者進行具社區特色議題探討與設定。第一期邀請竹藝師徐暋盛帶領大坑竹藝班學員投入講座及竹藝志工教學活動。
結合兒教系畢業專題及文創概論課程進行美感藝術與設計概念講座。專題製作課程在育仟幼兒園共進行4次美感相關活動,並配合廍子非營利幼兒園及潭秀非營利幼兒園設計一系列以竹子為主題的幼兒活動。文創概論課程共進行3次講座,作為志工培訓的前哨站,課程講座結束後有15位學生投入後續竹藝燈海計畫製作,完成12棵竹製燈樹。
本次計畫與3所幼兒園合作設計美感教學,並與大坑附近5位里長、市議員、大坑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及大坑竹藝班等交流合作。